第(3/3)页 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,将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,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生命的重要性,若阳气不能致密,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,引发各种疾病。 也就是说如果人体的卫阳虚弱,那么肌肤腠理就无法致密坚实,津液就会向外泄漏,阳气也会随着阴液的流失而损耗。当虚阳浮越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时,就会出现阴阳气竭、相互脱失的危急情况。 这个孩子因高烧长期不退,但四肢并没有热起来,加上面色晦暗,身形消瘦,这些都是气阳不足的表现。 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家长也说过,他在睡觉的时候汗会自然从脖子和头上流出来,这是营阴失守的状况。 高烧发热是阴不潜阳,舌质潮润,可见阴伤未甚,所以方言判断,她是气虚阳衰,营卫不和,属真寒假热证,应该采用热因热用之反治法。 方言虽然想的很多,但是外界时间却只过去了十几秒。 就在孩子家长想要询问方言是否有头绪的时候,方言已经开始写起了方子。 这次方言选了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中调和阴阳,潜镇摄纳的经典方剂桂枝龙骨牡蛎汤,重用黄芪,另外加熟附子,人参须。 方言在方子上写了,炙桂枝5克,生白芍10克,炙甘草5克,煅龙牡30克,制黄芪20克,生姜两片,红枣5枚,熟附子10克,人参须10克。 说着方言将方子递给了一旁的助手,并说道: “安排住院,这个药方服用五剂,每天一剂,分次喂服。” 说罢,他对着患者家属说道: “另外目前吃的所有药都不吃了。” 患者家属问道: “退烧药也不吃了吗?” 方言说道: “停止其他一切治疗,相信我就可以了。” 患者家属正正的看着方言大概愣了有两三秒,接着被他的眼神打动了,连连点头: “好好!” 方言转过头,对着后面的人招呼道: “下一位。” 话音刚落就上来了一个20多岁的姑娘,她没有说话,而是直接拿了个本子在上面快速的写着: “三天前我左侧下颌臼齿疼痛,伴随着恶寒发热,去附近的诊所找中医治病,被诊断为阳明实热,那个中医给我开了这个方子,按照那个方子吃了药过后,我的嘴就张不开了,为了吃饭,最多只能张开一指开,且非常疼痛不能咀嚼,只能喝些流食。” 说完姑娘拿了一张药方单子放到了方言面前。 然后方言第一眼,就看到了单子上同仁堂三个大红字。 这一眼,顿时让方言头皮一紧。 他实在是没想到自己才离开没多久,这同仁堂的两个老爷子,就整了个大的。 仔细一看,药方上面有大剂量的石膏和生地。 方言实在有些难以理解,就这点东西,怎么能把这姑娘的嘴给治得张不开? PS: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。 稍后还有加更。 另外问一下,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种描写稍微详细一点的治病过程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