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根据清代儿科名医夏鼎所著《幼科铁镜》上所述:苔黄由娠母感受湿热,传于胞胎,故儿生下,面目遍身,皆如黄金色,壮热便秘溺赤者是也。” 看到方言写这句话的时候,萧承志终于露出了笑容。 这是方言头一次抓古籍帮着治疗背书,可以说是是无责声明,也可以说是给自己壮胆。 不过他马上又笑不出来了,因为他没看过这本书,而方言居然能记得里面的全部内容,且症状和目前的患儿如此相似。 说明方言虽然对治疗患儿不太自信,但是他已经在古籍里找到办法了。 不是?你脑子怎么长的? 这都能记得住? 而方言倒是不知道自己引用个古籍内容,以后好给徒弟用的想法,就让某些人破防了。 他脑子里快速的整理了一下思绪,然后又继续写道: “患儿发黄的原因,和母亲的体质胎热湿热等因素有关,这个孩子体质比较瘦弱,体内湿热长时间积聚。湿热之邪逐渐化燥,进而损伤了体内的津液,正气也受到了消耗。同时,体内还出现了瘀血凝结的情况,而湿热依然持续蕴结不能消散,由于正气已经虚弱,所以身体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。” 写到这里,方言又顿了顿,看了一眼患儿后,继续往下写道: “因此决定选用茵陈蒿汤和五苓散这两种方剂进行治疗,这两个方剂具有清除体内热邪、渗利水湿的功效,还能通利肠道、破除瘀血,疏解肝郁、舒缓情绪,强健脾胃、化解湿气,最终实现扶助孩子本身正气、以驱逐病邪的目的。” 接着,他就开始将茵陈蒿汤和五苓散加减的配方写了出来。 等到写完后,方言递给了患者家属,让他们回去用水煎取汁,给孩子缓缓服用。 然后在今天晚上的时候观察一下孩子大便的情况,如果大便糖稀就说明喂多了,如果大便还是没怎么变,或者根本没有大便出来,那就说明喂的还不够,要继续加。 患儿和正常成年人不一样,他的用药量需要试探才行。 听到方言的话,患儿的父母连连点头。 表示马上就去捡药,回去给孩子喂。 他们对方言开的药一点都不怀疑,因为报纸上还有刚才他们已经见证了方言的医术,当即如获至宝的拿着方言开出来的药方,鞠躬感谢一番后,就忙不迭的去捡药去了。 另外一边,杨景翔这会儿看着方言开的方子,将自己带入了方言的角色里,感觉自己应该都开不到他这么快。 一时间,陷入了自我怀疑中。 而张延昌看到方言居然把如此困难的儿科一关都过了,只感觉脑瓜子嗡嗡的,算起来他应该是观摩这三人里面医术最差的。 现在越是看方言治病,越感觉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。 实在很难想象,这家伙居然要和自己当同学? 而且还是当五年。 而萧承志这会儿破完防后,又恢复了一脸高冷。 他看到下一个病人,决定待会儿先方言一步说出辩证的方案,也展示下自己的存在感! PS:月票又多了100,所以更完这章还欠大家90000字。 下午还有加更哟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