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患者舌体跳跃摇动不止,摆动幅度极大,但是舌体柔软,舌苔薄,脉弦,只有在晚上熟睡之际,才会停下来,现在大家分析一下,这到底是什么情况?” 此话说完,不光是教室里的众人开始讨论了。 就连在窗户外的那些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,一个个也开始讨论了起来。 没讨论多久,上课的铃声就“叮铃铃”的响了起来。 众人顿时不得不回去上课。 有人有些绷不住,对着台上的方言询问: “同学,那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” 其他人也顿时附和道: “对啊,就是!您讲讲呗!” “讲讲,讲讲!” “……”方言无语了,自己讲课打发自习时间,你们听就罢了,还要让我解释清楚? 方言对着他们笑着说道: “给个提示,这个和风有关,各位学长学姐,请回去自己思考吧。” 他们这些都是工农兵推荐的学生,有些人的基础,甚至还没有教室里这些大一学生好,所以好奇也是难免的。 方言讲的这个医案确实是少之又少,他们根本就没听过类似的。 认为只有方言这里才能找到答案。 现在方言就给了个提示,搞得他们不上不下的,一个个的都在窗外走也不是,不走也不是。 最后有人终于瞄准了在门口偷听的岳美中教授。 对着他问道: “岳教授,您给说说,到底是咋回事?” 岳美中没想到自己就想当个默默无闻的偷听者,现在居然被抓了出来,他顿时有些绷不住了,轻轻咳嗽了两声。 然后从一旁走了出来。 方言这才发现,门口那人居然是岳老爷子,看着他走路的样子,应该是站的已经脚麻了。 刚才其实他就知道门口有人了,只是不知道是这位。 这可是未来研究班的班主任啊。 他面对其他学生的邀请,清了清嗓之后略微思索,说道: “《灵枢》有言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’。舌为心之苗,又连肝脾。患者脉弦、舌体躁动难止,乃血虚风动、心肝失养之象,血不濡筋则虚风内生,上扰舌络;昼日阳动而症剧,夜寐阴静而暂缓,心主神志,开窍于舌,心神不定,则苗窍不宁,故治当养血熄风、宁神定志。” “虽然是舌舞,但是此症也应归类为“舌颤证”,患者“脉弦”的特征,也指向“肝风内动”的潜在病机,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?” 要不说人家能够当研究生班的班主。 分析的相当准确到位。 方言对着老爷子竖起大拇指: “完全正确。” 要是换做其他人,岳美中可能笑笑也就过了,但是方言这小子给自己竖大拇指,岳美中感觉就格外受用。 毕竟如此天才能够对着自己夸奖,那说明自己还是很受他尊敬的。 这时候岳美中身边的教授对着其他人说道: “行了,大家都知道了,赶紧回去上课吧!” 其余众人这才散场。 等到人一走,岳美中对着方言说道: “讲得很好,继续讲吧。” 一边说他一边走进教室,然后就在门口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。 这下给方言整不会了。 你两个教授在下面,我一个学生在上面讲课? 这对吗? 这合理吗? 就在这时候,下面的人说道: “方哥,继续!” “班长加油!讲的很好!” “继续讲吧!” 看着众人如此热情方言也只好继续讲了起来。 “刚才岳教授说的很清楚,这个病其实就是“舌颤证”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,虽然他的症状比较强,但是治疗方法就是舌颤的治疗方法。” “当然了,因为这个患者的症状相对来说要严重一些,所以我开的药也比较重。” “对于祛风当然最好的就是虫类药物了。” “我当时用了地龙50克,全蝎12克,僵蚕30克……” 方言一边说,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时自己治疗的方子。 大家有些人用过虫药,确实被方言这个方子给惊到了。 地龙僵蚕常规用量也就是5~10克,全蝎的常规用量更是只有3~6克,方言这个明显超常规使用,很可能会引发患者不良反应。 不过既然方言敢拿出来说,说明他肯定已经把患者要么是治好了,要么就是治的差不多快好了。 下面的同学问道: “方哥,现在患者怎么样了?” 方言回应到: “服用了20多剂,现在已经痊愈出院了。” “不过他这个很可能和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关系,说不定回去后还会出现,所以我还让他注意平日的生活和饮食。” 接下来又是提问时间了,众人纷纷对着方言询问起他们想知道的问题。 不过因为教室里有两个教授,大家提问明显没有刚才那么肆无忌惮了。 岳美中也看出来情况了,啥也没说,招呼一旁的教授,对着方言他们说道: “你这个医案经验分享,讲的很好,以后可以经常搞,甚至规模可以搞大一些,让其他班上的同学也过来听听课。” “我们还有事儿就不打扰你了。” 方言赶忙说道: “哎哟,您老太抬举我了,和老师比,我这纯属是草台班子,想到什么说什么。” 岳教授说道: “你可别谦虚了,我们学校里,你这种讲课水平的老师可不多哟。” 方言立马有种不好的预感,他可不想当什么讲师,他还有更多事儿要做呢,搞学术学院派,都不是他的归属。 于是忙说道: “别别别,我肚子里也就这点货了,讲完就没了,您可别打其他主意!” 岳美中大笑: “哈哈哈,瞧把你吓的,走了走了,你们自己弄吧。” 说完挥挥手,直接就往外走去。 还真是没说其他什么过分的要求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