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其实方言兜里还装了几包烟,专门是用来对付这种场合的。 结果现在倒是好了,烟没用出去,人家就直接去通知去了。 “国际政治系大一的方宁同学,正门传达室有人找!” “再通知一遍,国际政治系大一的方宁同学,正门传达室有人找你!” 学校的喇叭里传来传达室同志的声音。 喊完话过后,方言还是从身上掏出一包烟,放到了传达室的桌子上。 刚喊完人的传达室的同志,见到那桌子上的外国烟,当即说道: “诶呦,领导同志,您这太客气了……” “您不嫌弃就行。”方言笑着说道啊。 传达室的同志笑呵呵的翻来复去看了看烟,说道: “不嫌弃不嫌弃……你们首都都抽上这种烟了啊?” 方言说道: “那倒没有,我这也是国外回来的朋友送的。” 传达室的同志听到后竖起大拇指: “领导同志年纪轻轻就能当上研究所主任,前途不可限量!” 说罢他又好奇的问道: “对了,您找这个方宁同学,是您什么人?” “我二姐,亲二姐。”方言说道。 听到方言这话,传达室的同志恍然大悟,忙说道: “哦,那我再帮你喊一下!刚才就喊了两声,说不定她没听到呢。” 接着他重新打开喇叭,再次喊了起来: “国际政治系大一的方宁同学,正门传达室你家里人找!听到后请马上过来!” “国际政治系大一的方宁同学,在正门传达室,你家里人找你!听到后请马上过来!” 要不老话说的好,礼多人不怪呢。 这位传达室的同志收了一包烟,连着喊了七八句。 最后还是方言感觉有点过头了,这才叫住他,让他别喊了。 传达室的这位同志说道: “你不知道,我们复旦的面积大,有些地方声音又听不太到,所以多喊几声,就算是她自己没听到,也有其他的同学会通知。” 这年头的复旦其实不算太大,1978年复旦大学主校区(邯郸校区)面积约为500-600亩,这时候的北京大学就有2800亩,清华更是有3000亩左右。 复旦属于是全国大学里,中等偏大的水准。 方言他们的首都中医药大学,如果不算挨着的研究院,医院这些七七八八的,就比较小了,只有四百亩的样子。 主要是学中医的人确实少。 听到对方的话,方言笑着说道: “谢谢您!不过喊多了我怕把我二姐吓着。” 这话音刚落,方言就看到远处的教学楼里跑出个短发的姑娘。 藏青色的裤脚卷到脚踝,一溜烟的就跑了过来。 方言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二姐。 她跑到校门口,额前的刘海已被汗水洇湿,看见方言时眼睛一亮,然后又有些担心的问道: “老三,你咋来了?是家里出什么事儿了?” 方言笑着对她说道: “瞧把你吓的,家里好着呢!我这次出差路过上海,这不顺道过来给你送点东西。” 说着方言招呼二姐到车旁。 司机同志见状心领神会,立马就打开了后备箱,把方言从首都带过来的特产,还有刚才在来之前买的东西都拿了出来。 看着红旗车后备箱里,拿出三个满满当当的网兜,还都是一些自己平日里都舍不得买的东西,二姐有些恍惚。 自己兄弟有能耐她是知道的,但是没想过这么有能耐。 红旗轿车在这年代是什么人才能坐的? 那都是领导干部才能坐的,方言居然现在已经坐上了,而且还给他配了个司机。 这水平已经有点让二姐摸不准情况了。 不知道方言在自己读书这段时间里,又干了什么事儿。 “你是什么时候到的?”二姐对着方言问道。 “中午十一点在虹桥机场落地的。”方言回应道。 “坐飞机过来的?”二姐惊讶。 方言点点头说道: “嗯,和廖主任还有一些老同志们一起过来的,两个多小时就到了。” 说罢,方言把三网兜东西都递给了二姐: “来,东西先拿着,这个网兜里是从家里给你带的糕点,爸妈,大姐方晨,都买了,一兜子你慢慢吃吧,另外这两个网兜是我刚才在南京东路那边的中华商业一条街买的,这些估计放不了多久时间,你给同学老师什么的分一分。” 塞到二姐手里后,方言说道: “其实本来以为这次坐飞机带不了多少东西,结果其他人一个比一个带的多……早知道是包机过来,我就多带一些了。” 二姐发现再重点自己真是拿不下来了。 方言这会儿又从身上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: “哦,对了,这个是家里给你的,一家人的心意都在里面了。” “这啥?”二姐放下网兜,接过信封问道。 方言说道: “全国的粮票,还有一些现金,你一个人在上海读书,不像是我们在京城,你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。” 二姐打开信封一看,发现果然是用橡皮筋捆好的全国粮票,还有一些现金,好几百块钱。 二姐有些脸红的说道: “我不缺这些,还有最近那个……我去不了日本了。” “学校说我这个情况不合规矩。” 方言没有说这事儿是自己办的,他只是笑呵呵的说道: “没事儿,去不了就去不了呗,凭借你的能力,我相信还有其他地方一样能够发光的。” 二姐听到方言这么说,感觉心情好多了。 她装好了,方言给的信封,然后拿起地上的网兜,对着方言问道: “那我把东西放了,带你在学校逛一会儿。” 方言点点头: “行啊,那一起进去吧。” 二姐应了下来,方言递给司机一包烟,让他在这里等着。 司机同志看到方言这么客气,当即表示没问题,今天他本来就是服务方言的人。 接着方言跟着二姐进入了复旦大学。 五月的复旦校园下午阳光里,法国梧桐的枝叶在头顶织成绿瀑,光斑透过缝隙洒在青砖路上。 二姐方宁走在前面,方言跟着她绕过校碑,闻到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,是教学楼前的花开了,粉白的花簇挤满枝头,在风里轻轻颤动,方言定睛看了下,发现好像是夹竹桃。 “这是三教,我每天早上都来这儿背书。”方宁侧身避开抱着作业本的同学,朝一栋红砖楼指了指,对着方言介绍。 路过操场时,一群穿着运动服的男生正在打篮球,单杠区有几个女生在压腿。 方言突然开口: “对了,二姐,你说的那个上海的笔友见着了没?” 方宁一怔,然后笑道: “我那都是说来骗爸妈的,根本没有什么笔友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