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我这会儿还没饿,师父你们先吃吧。” 说着方言就又去其他地方了,看到方言这样子,秦伯未对着焦树德说道: “这小伙子看来是很重视这个任务啊!” 焦树德点了点头。 接下来现场的人陆陆续续的也注意到了大家都在吃午饭,却不是所有人都在吃午饭。 而是只有一部分人去了。 这些人都是还没把事情办完,不想打乱自己思路的人,还好方言准备了这么一手,要不然刚才喊大家一起去吃饭,现场不少人估计都要心态爆炸。 等到最后一批人开始吃饭的时候,方言才排在后面打好饭吃了起来。 他吃饭的时候,还听到有人在旁边说: “账册里‘金鸡纳霜’标注用黄酒送服,这和《温病条辨》的米汤送服冲突啊?” 方言随口回应道: “南洋湿热瘴重,黄酒行药力更快!米汤那是我们中原法子……” 听到这话,刚才讨论的人恍然大悟。 这时候已经吃好饭的赵锡武副院长走了过来,对着方言说道: “今天上午进度不错,古籍校勘组梳理出20处与国内医籍差异的南洋方剂,比如清代槟城医家改良的“防瘴避瘟散”配伍,我看就飞非常有价值,另外药理分析组,完成5种热带药材的北方替代标注,其中3种有草药毒性,后续需要研究一下,临床适配组产出《热带病中医应急手册》初稿,整合越南援外经验,明确疟疾、登革热的草药替代方案,最后还有个突破性发现,是援外医生验证古籍所载“芭蕉叶湿敷法”对热带溃疡有效,刚才我们讨论下已经纳入核心方案之一。” 方言一边往嘴里塞东西,一边点头说道: “院长您费心了!” “下午大家继续努力!” 赵锡武笑着点了点头,然后去给方言打了一碗汤过来。 方言写过后端着小口小口喝了起来,其实他早饿了,只不过要身先士卒罢了。 习武之人本来消耗就大,说是没饿那都是骗人的。 方言一口气吃了三碗饭,这才把肚子填饱。 后面的菜没了,方言最后只能汤泡饭,不过其他人倒是都吃饱了,一个个又开始投入了工作中。 方言刚放下碗筷,就被陈科冀拉到桌前。 摊开的《婆罗洲华人医案》上,用红笔圈着“野葛治箭毒”的记载,旁边还画着片干枯的叶片图。 “你看这描述,”陈科冀指着泛黄的纸页,“和咱们这边‘钩吻’特征吻合,但剂量差了近一倍。” “援越的韦医生他说越南丛林里的野葛毒性更强,我猜测是不是地域差异导致的?” 方言指尖敲了敲那个图: “我问问金世元教授,对比下国内钩吻的样本。” “另外临床组得加一条‘地域毒性差异警示’,部队在不同区域用药,剂量必须跟着调。” 说完过后,方言就找金世元教授过来,赶紧解决问题。 这边事儿干结束,临床组那边又起了新动静。 王绵之拿着张手绘的地图,正和几位援外医师比划: “这是越南高平省的丛林分布图,红圈标的是疟疾高发区,咱们的‘青蒿配伍方’得按海拔调整,海拔每升三百米,茵陈蒿的用量得减一钱,改用当地的‘过江龙’藤叶替代。” 有医师说道: “可过江龙在古籍里是外用治跌打,内服会不会有风险?” 这时候屠女士走过去接过话头。 “前段时间我们研究院的药理研究生测过,过江龙的乙醇提取物有抗疟活性,毒性成分集中在根茎,咱们只用叶片,配伍甘草就能中和。” 她指了指黑板上新贴的纸条,“这是刚整理的‘药材部位禁忌表’,大家对照着用。” 方言听到这里,突然想起个情况。 越南的地域狭长,当时作战的地方地域情况方言还没考虑呢。 他对着那些去过越南的人问道: “哪位同志在高平省,谅山省,老街省,广宁省去过,了解过当地的情况?” 话音刚落,临床组后排立刻举起几只手。 援外医疗队的韦医生站起身,他说道: “我在高平待过两年,那边山高林密,溪谷里的水看着清,其实藏着疟原虫,雨季一到,蚊子能把人抬走,不知道方大夫需要了解哪些东西?” 方言想了想说道: “就是当地的地形,野生动物分布,人员主要聚集区,饮食习惯,民间治疗手段,卫生情况……” 韦医生掰着手指头数起来,声音里带着对丛林的熟稔: “高平多喀斯特石山,山洞比星星还密,里面阴湿得能攥出水,战士们要是躲雨进去,第二天保准关节疼,当地山民治这毛病,就用晒干的‘过山龙’藤煮水熏洗,咱们临床组可以把这法子加进‘丛林常见病’里。” 听到他讲完,方言点点头,突然意识到不对,说道: “等等,谁说战士要进去了?” 众人:“……” 大家也不是傻子,只不过韦医生是第一个挑明的。 “我的意思是……如果咱们战士进去!”韦医生改口到。 方言点头: “这个假设很好,那咱们继续!” 众人无语,不过这也是必要的,现在官方都还没消息呢,谁在这里瞎说要干仗,那是要负责的,特别是这么人的情况下。 韦医生他顿了顿,看了看一旁墙上挂着的华夏地图,指尖在南方下面地图一点,指着那划过一道河谷: “黑水河沿岸的竹林里有竹鼠,带鼠疫病菌,之前我在那边就遇到有个猎户被咬了发病,当地人用‘五倍子砸烂敷伤口’,虽然看起来糙,但确实能止血消毒。” “饮食习惯呢?”方言追问。 “爱吃生腌鱼!”另一位去过谅山的张医生接话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