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海灯大师说道: “我认为要先破开痰瘀蒙蔽的脑窍才行,只是她正气亏虚,需配伍些补气之药,免得攻伐太过。” 这时候一旁的张莉说道: “这个补气的说法,我们听之前那个中医也说过,不过没啥作用。” 众人这才想起他们家里已经开过中药了。 “之前那个方子还在吗?”方言问道。 张莉点头,立马跑出去把药方拿了进来。 进屋后她看了看海灯大师,最终还是递给了方言。 方言接过后,展开那张泛黄的处方纸,发现上面的字迹有些潦草,墨迹却透着几分滞涩,像是提笔时手不稳,应该是个上年纪的老中医。 他逐行扫过,方子开得不算短,十几味药大多是常见的化痰通络之品: 半夏、陈皮、茯苓这“二陈汤”的底子赫然在列,想来是为了燥湿化痰;后面跟着当归、川芎,大约是想活血;还有天麻、钩藤,看样子是想平肝熄风。最末添了几味党参、白术,算是勉强搭了点补气的边。 “这方子……思路是对的,想化痰、想活血、也想补补正气,但药味太杂,力道没攒到一块儿去。” 方言递给海灯大师,然后说道: “半夏陈皮是化痰的,但少了南星这类能攻顽痰的药,就像用小勺子挖泥潭,挖不动深底的硬泥;当归川芎能活血,可缺了桃仁、红花这种能通脑络的,就像疏通河道只清了表面的浮萍,底下的淤塞没动;党参白术补气是对的,但量太轻,又没配黄芪这类能托气上行的药,就像给漏风的屋子糊纸,挡不住外头的寒气。” 海灯大师在旁补充:“更要紧的是,缺了开窍醒神的药。痰瘀堵在脑窍,就像关门闭户,再好的药也送不进去。这方子好比隔着门板洒水,想浇灭屋里的火,难啊。” 张莉听着这话,眼圈又红了:“难怪我妈喝了三副,一点动静都没有,原来是药没用到点子上……” 方言说道: “也不能说全然没用,至少没让痰瘀再往重里发展。只是这病邪太顽固,得用更精准的法子才行。” 说完看向海灯大师,顿了顿,问道: “大师,要不您来开个方子,我们商量商量?” 方言心里其实已经有想法了,他就想看看海灯大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。 老和尚走的地方多,他说不定有些奇奇怪怪的方子。 方言说完又补充了一句: “道医,僧医,藏医的都行,不用拘泥手法,只要能有用就行。” 海灯大师听到方言这话,点了点头。 然后对着方言说道: “那我们去外边商量商量。” 方言知道老和尚应该是要给自己说点不方便让太多人知道的干货,于是点头和他走了出去。 海灯大师和方言来到屋外阳台的缝纫机旁,他站定后,并未立刻开口,眼神望向窗外。 方言看去并没有发现有什么。 不过他也没急,心想肯定是老和尚在思考。 低下头,方言他看到那个虎头鞋的鞋样,这大概就是给自己家孩子做的了,方言率先开口,带着探询:“大师,依您所见,这蒙蔽清窍的关窍,该如何破开?刚才屋里人多,现在能说说?” 海灯大师收回目光,转向方言,说到: “实话实说,我这套办法,有点风险。” 方言一怔,怪不得老和尚有些纠结呢。 方言问道: “您先说说,咱们不一定用。” 老和尚这才点头: “屋里王施主泥沼瘀毒,深陷髓海,寻常药石难抵其境。” “老衲云游时,曾在敦煌一处残卷中得见一法,认为或可一试,这法子名九窍引冰法。”他的声音压低了几分,带着秘传的意味。 “九窍引冰法?”方言眉头微蹙,这名字透着股玄异的味道。 不过想到治肛周脓肿的托毒方子叫:“仙方活命饮”,他顿时也释然了。 他点了点头说道: 第(2/3)页